【广东学联】如何用短视频讲述“百千万工程”故事?广东大学生这样回答→

 6月22日,由团省委、省学联主办的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短视频创作竞赛总结交流会在广东财经大学举行。比赛吸引145所高校超5000名大学生参与,收到近600件作品。

 

青年创作者们以纪实与创意交织的手法,在百千万工程十大服务领域中捕捉乡村振兴的鲜活瞬间。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生动画卷,其中更有多部作品全平台播放量突破10+,成功将乡村故事通过屏幕带进大众视野。

 

作为本次活动成果的集中呈现,四支优秀团队在总结交流会上分享了他们的创作故事。

 

01“影南粤国际传播中的文化蒲公英

 

我们要展示的不是行动本身,而是成果背后的价值。广东财经大学影南粤实践团负责人在交流会上分享时说。实践团组织带领50余名外国留学生,深入50多个县镇村,拍摄超100部视听作品。在饶平县柘林镇的渔港、东源县下屯村的稻田,留学生们用稍显生涩却充满热情的中文讲述岭南故事。

 1752654622809112.jpg

(广东财经大学影南粤实践团回顾创作历程)

 

这些作品通过新华社英文客户端、YouTube等平台传播至157个国家,总播放量破亿,成为海外观众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文化密码,更助力多地入选百千万工程典型县镇村。

 

02行者队

科技为笔的古建数字档案

 

在英德市大湾镇金山祖庙,连续12年服务基层一线的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行者队用无人机与全景扫描仪,构建古建三维模型。他们用激光束扫描坍塌的殿角,记录下青石板的岁月痕迹。这些点云数据形成的数字档案,让古建修缮从依赖老师傅经验转向数据支撑。

 1752654687610382.jpg

(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院行者队讲述拍摄故事)

 

让每个决策都有精准坐标。团队成员在展示三维模型时解释道。画面中,原本坍塌的殿角被模拟修复,成为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生动实践。

 

03青烨忻语

文字与光影交织的文旅叙事

 

华南师范大学青烨忻语实践团在茂名信宜扮演文旅捕光者。团队成员走进牙雕艺术馆,感受匠人微雕的非遗魅力;漫步于晨雾竹径,记录马安竹海的惬意;穿梭在窦州古城,聆听千年文化的回音。

 1752654727855163.jpg

(华南师范大学青烨忻语实践团讲述服务经历)

 

从清晨捞粉小店的忙碌到傍晚云海的婆娑,团队以沉浸式的游客视角深入大街小巷,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信宜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美食文化。三部充满烟火气的视频作品收获超10万播放量,让藏在山林中的烟火气飘进大众视野。

 

04青锋茶行

直播间里的茶香产业链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青锋茶行突击队在英德茶园搭建移动思政课,将农学知识与非遗炒茶技艺融入创作。他们用延时摄影记录晨雾中的茶田,微距镜头贴着竹匾捕捉茶汁渗出的油亮光泽,更将杀青声、揉捻声剪进视频,让观众隔着屏幕闻茶香

 1752654768222778.jpg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青锋茶行突击队演绎创作场景)

 

他们用直播间的镜头聚焦在透亮的英红九号茶汤,不仅带来了线上订单的增长,更让采茶研学游成为热选,形成了镜头宣传电商转化产业升级的助农闭环。

 

青年团队带来的不仅是新想法,更是激活地方发展的青春动能。兴宁市相关负责同志在会上为这些青年创作者们点赞。从留学生跨文化传播到古建数字化保护,从文旅内容创作到农产品电商赋能,这些短视频作品已超越传播载体的属性,成为连接城乡资源、推动产业落地的实际生产力。这些作品记录下的不仅是广东青年扎根县镇村的生动实践,也是百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的缩影。

 

百千万工程实施三年来,广东通过校地通平台发布需求2.8万余个,3.7万支突击队注册,20万大学生入县下乡。三年来,一大批青年大学生用青春镜头记录并赋能广东乡村振兴发展进程,在百千万工程这个实践课堂里认知乡村、建设乡村。


媒体报道:

https://youth.scnu.edu.cn/media/2025/0623/18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