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我去年也来啦!”惠州市惠东县平海镇图书馆的非遗公益课堂上,一个小女孩举着有点褪色的凤舞徽章,兴奋地喊道。这是华南师范大学海韵渔舞实践团和惠东非遗打交道的第二年。最近,这支年轻的队伍又来到惠东县平海镇,围绕惠东渔歌、凤舞、舞鲤鱼这三项非遗,用生动的IP形象拉近非遗和日常生活的距离,借着文旅发展的势头,让藏在古城街巷里的百年技艺重新被人记起。
7月7日,实践团成员去了惠东县平海古城北门戏台,采访舞鲤鱼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彭卫清。“鲤鱼帮古人找到水源的传说,藏着咱平海人的根呐。”他用手指轻轻划过身旁的鲤鱼道具,鳞片上的装饰在太阳下闪着光,“可这门手艺,太难传啦。”和舞鲤鱼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彭卫清,说起这门手艺的起起落落:过去象征吉祥、祈求风调雨顺的表演套路,原来有33套,现在只剩12套了;如今只有正月十六、三月三等特殊日子才会表演,还面临着技艺难学、经费不够的难题。更让他操心的是,徒弟大多是小学生,“我年纪大了,他们还小,以后谁来接这技艺呢?”
实践团成员采访传承人彭卫清
但彭卫清眼里还有盼头。他琢磨着带徒弟去沙滩表演——那里正是舞鲤鱼传说开始的地方,“让手艺回到源头,说不定能让更多人看见。”当实践团提出用IP形象打破非遗和生活的隔阂,还想试试搞旅游打卡点、做文创产品、改良技艺时,他连连点头:“想法挺好,就是缺把‘火’——资金能跟上,啥都好说。”
7月8日到9日,海韵渔舞实践团走进平海镇中心幼儿园和平海杨鑫图书馆,开展了特别的非遗课堂。他们用“讲、看、玩”三种方式结合,让老手艺和现代IP结合出新鲜感,帮孩子们提起了解非遗的兴趣。实践团成员当起“非遗故事员”,用简单有趣的话讲非遗的历史:渔歌里藏着渔民出海的故事,凤舞造型有啥吉祥意思,舞鲤鱼道具怎么做才精巧。一个个鲜活的细节,通过你问我答的互动,让孩子们记得牢牢的。配合着准备好的纪录片,屏幕里渔民唱渔歌的原生态场景、舞者挥着凤鲤道具的灵活样子,让孩子们像穿越了时空,实实在在感受到非遗的魅力。
实践团成员讲述非遗文化历史
实践团还设计了一连串和非遗有关的小游戏,让孩子们亲身体验非遗的乐趣。孩子们模仿卡片上的动作、拼拼图时,慢慢记住了惠东非遗的样子——凤舞的灵动、鲤鱼的欢快都印在了心里;热闹的背部传字游戏更是让全场小朋友动起来,在你传我接中,轻松记住了惠东非遗里那些特殊数字的意思。最后的手工环节,孩子们稳稳握着画笔,在扇面上画出非遗的样子;贝壳也成了创作工具,他们小心地把贝壳拼贴成各种有趣的图案。在涂涂画画、拼拼贴贴里,孩子们尽情发挥想象力,指尖触碰间,慢慢品出了惠东非遗的特别味道。文化的记忆,就在动手的快乐里,悄悄刻进了心里。
创意扇子绘画
“去年的徽章我有三个,送了两个给好朋友,还留了一个呢!”再次见到实践团成员的小女孩,可能还不懂“传承”两个字的分量,但她手里的凤舞徽章、扇面上的鲤鱼图案,已经悄悄成了文化的小载体。非遗的传承从不是一代人的事,得一代接一代往下传。让更多人看见,老手艺才有活力。
小朋友们认真上课
从记下彭卫清“去沙滩表演”的心愿,到在课堂上看到孩子们发亮的眼睛,海韵渔舞实践团用IP助力非遗的这条路,正在为惠东非遗找新的生长土壤。那些带着渔歌韵律、凤舞灵气、鲤鱼吉祥意的IP形象,不只是课堂上的教具,更是让非遗走出节日、走进日常的桥梁。就像彭卫清说的:“传承不是守着老物件不变,是让它活在当下。”当青春力量遇上古老非遗,当IP创意撞上传统智慧,惠东渔歌、凤舞和舞鲤鱼,正在孩子们的笑声里、传承人的摸索中,慢慢有了新的活力。而实践团播下的这颗种子,终会在时光里,长成守护老手艺的大树。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