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老师,AI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AI+农业到底是‘1+1=2’还是‘1+1>2’?”学生们的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欲望。带着面对这些问题,华南师范大学MPA教育中心执行主任、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委会秘书长颜海娜,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级高级实验师刘劲宇、教师王兴伦博士携手华南师范大学“心火童伴”社会实践队,于2025年7月6日至7月15日,在肇庆市封开县白垢学校和都平学校、怀集县马宁镇初级中学和冷坑镇中心小学等粤西地区中小学,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们解答疑惑。他们将AI技术融入特色课堂,为乡村学校教育和学生数字素养提升点亮科技“心火”。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是贯彻广东省教育厅发布的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落地的“2素养1纲要”方案和“先行先试”理念,还积极响应了国家“百千万工程”和“教育数字化”时代号召。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现实困境下,华南师范大学“心火童伴”实践队将AI赋能公共治理的目光聚焦于青少年创造力和乡村振兴社会议题,为珠三角和粤西地区架起了双向交流的桥梁,用知识传递赋能乡村振兴。本次活动也是广东省粤有数数字化治理专委会“AI与青少年创造力”研究平台系列活动之一。
大学教授走进中小学课堂,开展AI主题示范课
对于粤西乡村的学生来说,农业生产是他们普遍承担的生活任务和未来工作选择,面对AI技术涉猎农业领域的现实变化,学生们不禁有这样的疑惑——“AI+农业到底是‘1+1=2’还是‘1+1>2’?”
2025年7月9日上午,颜海娜教授用一堂名为《AI+农业=?——人工智能如何助力农业现代化转型》的示范课程为学生们解答了这个“不等式疑惑”,旨在让科学技术不再悬于高空,而是真正落地现实生产生活,在提升学生数字素养水平的同时帮助他们应对现实问题。
学生们结合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感知告诉教授,当没有AI时,农业生产面临着“人力”“作业”“天时”“管理”四重困境。针对学生的问题,颜海娜教授浅入深出,在“果力”“麦力”“猪力”“渔力”“卖力”五项AI之于农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场景举例中,解析农业生产与管理在AI技术支持下所展现出的转型与蜕变、引导学生将生活生产变迁与科技赋能相结合、加深了其对“AI+农业”新型模式的了解与认识。
“AI赋能农业生产,是‘生活之变、产业之新、振兴之路’”。这堂“AI+农业”的示范课程不仅指导了“心火童伴”实践队“AI+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而且带领学生们走进个性化、针对性、高质量的AI主题“黄金屋”,鼓励学生们更多参与人工智能的创新实践,未来助力怀集县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型。
同时,为将高校智力资源深度下沉,本次实践活动构建了“教授引领+大学生实践”的双重路径,通过相同内核不同形式的双线教育,让数字技术有效融合素质教育。
AI辅助教学实践,智绘学习新模式
“看检测报告简直就像是在‘照镜子’,它竟然能读懂我的想法!”在为期五天的的教学实践活动课中,华南师范大学“心火童伴”实践队成员将AI技术融入主题课堂,利用AI技术对学生字迹和画作进行心理分析。在基础绘画与写作课程之上,成员们借助专业程序辅佐深入探访教育核心,叩响学生心门,从一幅画作、一段文字中读懂学生心理“潜意识”,了解粤西地区学生的心理特点。
此外,实践队成员们用自己的热情和细心指引学生们如何智慧地理解数据、审慎地运用AI工具,以提升粤西青少年数字素养。“有了AI做考试分析助手,我找到了成绩退步的原因!”在实践团成员的教导与帮助下,学生自主利用AI技术辅助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借助科技的“冷”力量,学校与社会能够更加细腻敏锐地感知学生内心“热”世界,为精准化教学与心灵成长保驾护航。华南师范大学“心火童伴”社会实践队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粤西乡村的少年们明白,真正的数字素养不绝对受到地理与经济的限制,而是能够在信息的星河中仰望苍穹,俯察内心的微光。
着眼未来,项目组将继续面向青少年推出阶梯式、体系化的人工智能系列培训课程,致力于打牢粤西学子科技素养根基,为粤西教育注入崭新活力。
将邀请小朋友动手制作杆秤、拱桥,培养AI时代的创造力
“广东省粤有数专委会AI与青少年创造力研究平台”6月14日在华南师范大学成立。(资料图片)
本次活动也是“广东省粤有数专委会AI与青少年创造力研究平台”系列活动的第二场。6月14日,“AI与青少年创造力”学术交流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剑波发表主题演讲,10多位专家学者、教育实践者、行业相关从业者及华南师范大学MPA学员代表围绕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与交流。为了更系统、深入地推进“AI与青少年创造力”相关研究与实践,在与会专家学者的共同推动下,“广东省粤有数专委会AI与青少年创造力研究平台”正式启动。这个平台的目的就是“种下一粒种子,点亮一盏灯,架设一座桥梁”,助力广东及全国青少年在AI领域茁壮成长、初心不改、翻山越岭、一飞冲天,为国家新技术事业作出更大贡献。“广东省粤有数专委会AI与青少年创造力研究平台”系列活动的第三场将于7月19日、20日在广州举行,将由大学教授、粤有数专家学者为少年儿童小范围公益专题授课,授课内容包括杠杆原理、杆秤和天平知识、离心力趣味实验(讲解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来)、蒸汽机知识科普、动手拆解机械闹钟、拱桥原理等。组织者面向广州地区招募5名8—13岁的中小学生,要求爱好科技知识、有动手操作的兴趣、身体健康,有兴趣者请在7月17日中午12:00前短信联系黄老师(联系电话:13189042589),后续将择优通知参加。为在更大范围传播科技知识,本次小范围公益专题授课精华内容将剪辑成短视频在网络平台播放。
媒体报道:
https://url.scnu.edu.cn/record/view/index.html?key=95c41e1e8d07cc40e3343bbeee6b5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