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溶性盐浓度1.92mS/cm,pH值7.8,水温23.5℃——蚝田水质优良!”近日,汕尾新北村蚝田旁,华南师范大学“蔚海拾韵”突击队队员吴文隶举着刚回收的水质监测设备,向养殖户报出数据。这支由师生组成的“百千万工程”突击队,正以“科技+调研”的双轮驱动,在汕尾红海湾畔书写着青年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为响应国家海洋科技创新的号召,华南师范大学“蔚海拾韵”突击队从案头调研走向广阔海疆,运用科技手段监测海洋水质,在实践中锤炼协作能力,更精准锚定了产品优化的方向,形成“产学研用”完整链条——国泰的产业实践、中广核的科创前沿、新北村的乡村振兴、青年团队的技术反哺。
此次汕尾踏浪躬耕之行,不仅是对团队专业能力的实战检验,也是高校学子运用科技服务地方“蓝色粮仓”建设、推动产学研融合的生动缩影。
从实验室到深蓝:为海洋牧场装上“智慧眼”
7月7日,突击队首站走进汕尾国泰海洋牧场。在40×40×80米的标准化网箱旁,企业负责人徐坚斌透露:“台风预警系统+实时水质监测,让成鱼发病率降低30%。”这让团队意识到,科技正是破解传统养殖瓶颈的“金钥匙”。
随后三天,技术组成员吴文隶、段世为乘船出海,将自主研发的AIoT浮标监测平台精准投放至指定海域,实时采集盐度、温度等核心指标,同步记录数据变化。从设备调试到数据校准,每个环节都锚定科学与精准,让水质监测从理论落地成具象操作,助力渔业生产降本增收,打造海洋经济新质生产力。
从蚝田到风电:解锁“蓝色粮仓”密码
7月11日,团队走进中广核海上技术研究中心——红海湾实验室,“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深度亮相。该平台创下全球首例超大型、抗台风能力最强、全国渔业设备智能化水平最高的 “三个一” 纪录, 实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立体开发。
在这里,海洋经济不是单一赛道,而是跨学科创新的“超级接口”。
从红海湾实验室的核心理念和科研方向,到未来规划的宏伟蓝图;从各类实验室与展厅,再到详细了解专业的仪器设备与仿真模型,每一步,都让成员们对这座海洋科技创新高地有了立体认知,深刻感受到科技与海洋相融合的无限魅力。
交流尾声,负责人提出期望与高校携手搭建人才联合培养平台,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纽带,让科研成果扎根产业土壤,让青年人才在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中成长,在协同创新中共同绘制海洋经济的新图景。
在新北村,突击队联合村委将监测设备嵌入“万亩蚝田”产业链。村委委员徐文清直言:“科技下乡不是‘高大上’,而是帮我们算清了致富账!”
当 “水质侦察兵” 的探头扎进新北村的蚝田,当数据分析的光标在屏幕上跳动,“蔚海拾韵”团队监测的不只是一池水的水质情况,更是乡村与科技深度的对话。
从技能到价值:青年与乡土的双向奔赴
7月13日上午,华南师范大学“蔚海拾韵”突击队赴汕尾市城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童心逐梦,‘益’起出发”暑期青少年公益夏令营30名学员讲授《世界海洋》课程。课程以“认识海洋—尊重海洋—守护海洋”为主线,系统介绍海洋形成、典型生态系统及当前面临的酸化、塑料污染等威胁。
为增强直观体验,教学团队设置“海洋动物科学绘画”实践环节。学员在统一发放的环保画卡上,以蜡笔、水彩等工具描绘心中最具代表性的海洋生物。
此次课程是“五育融合”特色营的德育、美育“双育”示范课,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青少年易懂、易参与的公益课堂,让海洋强国的种子早早播撒。
下一步,团城区委期待继续联合华南师范大学,依托“五育融合”特色营,推出“浮标模型制作”“海岸带生态考察”等进阶活动,持续为汕尾“蓝色粮仓”建设储备青少年人才。
更深远的影响正在发生,国泰计划牵头制定行业标准,突击队将把一线数据纳入标准制定;红海湾实验室则期望与学校共建“海洋牧场人才基地”……
向海图强,青春飞扬
从实验室到深蓝,从蚝田到风电,这场跨越陆海空的实践,让“百千万工程”的宏大叙事落地为可感知的民生温度。正如队员们在手记中写下的:“当监测探头扎进海水,我们丈量的是科技助农与拾韵丰收的距离。”
目前,突击队在国泰牧场了解到万吨冻库和行业标准制定愿景,在红海湾实验室接触了“伏羲一号”风渔融合项目,在新北村完成蚝田设备投放并收集养殖户需求以及海上水质监测实践,已收集水质数据超5000条,形成2份分析优化报告,团队已发表高水平论文12篇,获发明专利6项,并参与制定8项水产养殖标准,以技术壁垒护航成果转化。
下一站,他们将带着“汕尾经验”走向更多沿海村镇。向海图强的宏愿背后,永远有青春飞扬的无限力量。
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