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下,半城市化地区也迎来了城乡融合的新的发展阶段。澄海区流动儿童有大部分是从相对不发达地区迁入。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环境有着的巨大的变化,也或多或少影响他们对城乡的空间感知。为此,本次调研从空间感知的视角调研流动儿童对城乡发展程度的主观感受。
计划赶不上变化,突如其来的广州疫情变化打乱了调研计划,实地调研变成了线上调研。面对危机,澄曦的小太阳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收获了别样成果。
一、家访观察法
以往由于可以直接接触小朋友,对小朋友的调研也会选择互动性更强的感知地图,但随之而来的是解读容易存在主观性的问题。今年的线上家访既是“危”,也是“机”,调研组选择了及时与教务组合作,收集家长与孩子的采访数据。用游戏化和开放式问答的形式,既尽可能地减少因为远程采访带来的生疏感,又充分发挥采访的优势,给小朋友们更多的想象空间。
在快问快答中,几乎所有小朋友在“平时最喜欢去的地方”中回答了公园,在“城市和乡村”中选择了乡村。当问及喜欢乡村的理由时,有一位小朋友给出了无法用绘图描述的回答:“因为自由。”在这样形式的调研中可以发现,孩子们对给他带来更多自由感的空间有更高的喜爱度。
(往年儿童感知地图)
(线上家访)
二、城市大数据
澄曦作为地理科学学院的调研队伍,一直用地科人敏锐的视角去切入调研,但是实地调研的踏实感却总让我们疏忽了技术的助力。疫情带来的无接触式调研也让我们重新拾起了地理信息技术的宝盒,尤其是现在网络上丰富的数据来源就像调研的宝矿一样等待被发掘。
(昆美湖行人视角影像街景图片)
(昆美湖行人视角影像往年实景拍摄)
今年,澄曦调研组使用了Landsat8遥感数据、百度地图POI数据和街景数据作为补充数据源,让卫星“扫”过了实地调研没有看到的风景,让街景车“走”完了实地调研没走成的路。根据poi兴趣点对地物的分布、属性进行探索性空间分析,在结合政府公开数据分析和文献分析,研究地物的空间差异。通过爬取街景数据,对街景图片进行语义分割、识别和分类,再计算相应的指标,从而模拟人们对场景的空间感知。调研发现,澄海区内部的地物分布显著不均匀,老城区明显密集,但是对周边较不发达地区的辐射能力较弱,澄海区的城乡差异依然比较明显。
(部分POI点密度分析)
撰稿人:郑慧盈
初审: 沈梓欢
复审:雷钦钧
终审:何雪梅
供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
2021年8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