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挑战杯系列讲座之“液好,锂好,才是真的好”于12月4日在教1-102举办。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有化学学院邢丽丹教授,化学学院团委书记助理陈婧同学,化学学院团委委员李佳晓同学。
活动开始,主持人上台介绍邢丽丹教授在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邢丽丹教授于2012年以课题“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隔膜及功能电解质的设计与制备技术”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发明奖)一等奖;于2016年以课题“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结构及其能源领域的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类)二等奖;2015年被评为广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6年当选“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7年被评为广东省杰出青年。
主持人发言完毕,邢丽丹教授上台致辞,她希望此次讲座能够加深同学们对锂离子电池的了解,激发同学们对相关科研领域的兴趣,同时使正在参与锂离子电池方面研究的同学进一步了解这个行业研究热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他们的科研提供参考方向,让同学们不虚此行,满载而归。
讲座正式开始,首先,邢丽丹教授简要地为同学们介绍了锂离子电池在智能机器人、航天航空储能基站、新能源汽车、3C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又以全球锂离子电池需求图向同学们展示了其光明的前景。紧接着,邢丽丹教授以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颁发给三位为锂离子电池的问世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为例展现了锂离子电池的发明为人们生活带来的极大便利。
其次,邢丽丹教授从正极、负极以及电解液三个方面阐释了锂离子电池的作用机理,重点介绍了电解液及其界面相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和下一代锂离子电池发展的瓶颈。电解液及其界面相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因素:一是电解液发生电化学分解产生了有机和无机锂盐,消耗了活性锂;二是离子可导电子不导,决定电解液是否会持续分解,也决定了界面离子的传导速率;三是“EC-PC”界面差异影响电池能否正常充放电;四是过渡金属离子沉积会显著降低电解液的热稳定性。
最后,邢丽丹教授寄语同学们:想要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高,走得更远,一是要对科学研究怀有热情,热爱是最好的导师;二是要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敏锐的洞察力;三是要夯实基础,拓宽知识面。
邢丽丹教授关于锂离子电池的讲解到此结束,全场掌声雷动,同学们脸上洋溢着收获满满的喜悦神情,眼中闪烁着对科研的向往光芒。接下来是提问环节,同学们踊跃举手。从为什么提高能量密度侧重于改善电解液而不是电极材料,固态、凝胶、液态电池各自的发展前景,到新能源公交车如何降低温度的影响,钠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的优劣势比较,邢丽丹教授都为同学们一一详细作答。到此,挑战杯系列讲座之“液好,锂好,才是真的好”圆满结束,嘉宾及观众有序离场。
本次讲座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锂离子电池作用机理的了解,而且开阔了知识视野,优化了知识结构,发掘了同学们的学术兴趣,更是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了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