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乡土故事,深入乡村振兴。7月22日,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沁夏云实践服务队服务组成员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就搜集南山历史故事对当地居民进行线上采访,了解南山镇的旅游资源以及其所拥有的文化底蕴,为后续编写南山镇乡村旅游宣传手册做准备。
听着村民们娓娓道来南山回忆,队员们彷佛随着村民,来到了那青砖红瓦的古巷,在那明柱素洁的祠堂走了一遭。
图一 服务组收集的线上资料
首先“去往”的是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拥有佛山唯一一座百年围龙屋的乐氏祠堂。当地居民告诉队员,修建围龙屋时需要考虑到风水和地理环境的因素,因此祠堂才依山傍水而建,才有了左青龙右白虎的装饰,才于前后人工制造了月牙形湖泊等。在历史的变迁中,三水围龙屋的外形已变成半圆形,但其防御外人的入侵、防盗防火的主要功能并未改变。同时,为了防御洪灾,三水围龙屋以碎石堆砌而成,并建成前高后低的结构。客家文化受当地的影响,“入乡随俗”,在原有习俗的基础上,为适应周围环境而进行了改变,例如围龙屋外形的变化,逐渐本土化。但从对话中队员也了解到,如今祠堂存在着保护措施不全、开发程度不高、祠堂产权不明晰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祠堂不仅承载着文化,还记录着当地人的生活。当地村民乐叔在采访中就提到,他孩提时代的许多欢乐时光,便是在乐氏祠堂里度过的,长大后又在祠堂参加过婚嫁葬礼,可以说祠堂生活是他人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
图二 乐视祠堂风貌
“观赏”完乐氏祠堂后,队员们又“来到了”被评为三水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三水具有开拓性意义的南山居德林公祠。其坐南向北;且由于历史的需要,公祠还设有枪口、碉楼作为防御建设。当地村民介绍,林氏是第一批来到六和的氏族,可以称为是六和的开拓者,而居德林公祠就是六和最大的祠堂。不仅如此,在四十年代时,三水区政府为防御日寇躲藏至此,彼时曾将公祠征用为临时区政府。在七十年代修建水利时期,许多人也曾在祠堂中吃住。后来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内部装饰美轮美奂的公祠遭到破坏,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年久失修的祠堂也因修复成本高,尚未能恢复原状,无法呈现出其应有的文化价值。
最后“到达”的是戴氏祠堂。村民告诉队员,如今的戴氏祠堂是由戴氏各家兄弟集资重新修建的。且因为受益于镇政府“宗祠+文化”的态度支持,戴氏祠堂的知名度逐渐提高,并成为南山镇三座祠堂中发展较好的一座。据居民戴叔介绍,过去为了保护族人、保卫村落,戴氏族人中多数都会学习洪拳,久而久之推广普及洪拳也成为戴氏的习俗之一。
“一村之中,聚族而居,必有家庙,亦祠也。”在村民的诉说中,一副《南山祠堂图》渐被润色。这里大大小小的祠堂,是代代村民成长生活的记录者,是南山镇历史变迁的见证者,亦是客家文化发展的推动者。它们身上拥有着的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足以让它们在南山居民心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祠堂文化是南山居民的精神火炬,点明了南山人精神内核的同时,还照亮了南山的未来发展之路。具有独特历史韵味的南山故事和浓郁人文气息的祠堂文化正是队员们要编写的《南山旅游宣传册》的主要内容之一。队员们希望通过文字记录尘封在故里巷中的南山故事,让宣传册成为南山特色人文的一个载体,最终能为当地的旅游宣传尽一己之力。
图一 服务组收集的线上资料
图二 乐视祠堂风貌
撰稿人:钟嘉欣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沁夏云实践服务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