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相长,心比心育人

2020-08-08 22:50:31 来源: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 点击: 收藏本文

2020年8月3日,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学生会T-walk云支教团队迎来了下乡活动的第三天。台风不期而至,几场夏雨袭来,广东的热度骤降,却没有削减T-walk队员们和小朋友们共同学习的热情。在云支教渐入佳境的这天,我们对支教队的陈湛文进行了简单的专访。

在这次支教活动中,来自光电学院的陈湛文开设了一门以“机器人”为主题的科普课程。他摒弃了僵硬的模式化讲授方式,相比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概念,陈湛文的“机器人”注重的是引导同学进行观察,认识,和思考。尤其注意结合小朋友们的年龄特点进行授课,授课过程中及时变通。这是这门课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响应的一个重要原因。

陈湛文坦言,在课前做准备时,他也有很多忧虑,“会害怕内容太枯燥,学生可能不太感兴趣。”不过小朋友给的积极回应让他感到惊喜。机器人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在人工智能的新时代,小朋友们都对“机器人”有着朦胧的兴趣。“不过实际上课情况还好,同学还是比较喜欢这个课程。” 同学们的热烈反响也让他在讲课时更加的自如。

在疫情的背景下,很遗憾本次下乡活动是在线上开展。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和不可抗力因素,都是真实存在的,不过队员和小朋友们都在一起克服了这些困难。值得注意是,支教队员们经历了一种身份的转变。从线上课程的学生变换成线上课程的老师,陈湛文对“线上课程”有了更深的感受。他提到,身份的转变让他更清楚地了解了线上课程地难处。

陈湛文感慨,“作为老师,在线上课程里很难判断学生是否在听课,也不知道学生能否接受课程内容。对比线下课程少了一个反馈的环节,老师很难对课堂内容和节奏进行及时调整。”几天下来地授课经历让他更好地明白了“将心比心”的重要性。

站在两个不同地角度经历了线上课程后,他强调,“我觉得无论是作为老师还是学生,重要的还是要多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将心比心才能把课上好。”

陈湛文的“机器人”科普课程循序渐进,从科技的“硬科普”到人文问题的“软熏陶”。在问到“机器人会比我们更聪明吗?”、“机器人会有自己的感情吗?”、“机器人会统治人类吗?”一系列问题时,小朋友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五年级的陈奕儒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给陈湛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问到:“奕儒觉得机器人可怕吗?”的时候,陈奕儒很快地就给出了他答案:“不可怕”。在小孩子的观点里,机器人更多的是扮演者人类的服务者的角色,是应该被“推崇的东西”,“被赋予智慧的机器”。可见在科普课程结束后,同学更多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便利化的特点。奕儒说到,“它也是一种让我值得感谢的东西,是它带给我们便利,让制造厂的工人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时间;让餐厅的服务员不用东奔西走;让研究大海的科研人员不用亲自下水;让我的妈妈不用打扫家庭卫生。”

陈湛文的“机器人”科普课程循序渐进,从科技的“硬科普”到人文问题的“软熏陶”。在问到“机器人会比我们更聪明吗?”、“机器人会有自己的感情吗?”、“机器人会统治人类吗?”一系列问题时,小朋友们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五年级的陈奕儒在课堂上表现活跃,给陈湛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问到:“奕儒觉得机器人可怕吗?”的时候,陈奕儒很快地就给出了他答案:“不可怕”。在小孩子的观点里,机器人更多的是扮演者人类的服务者的角色,是应该被“推崇的东西”,“被赋予智慧的机器”。可见在科普课程结束后,同学更多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便利化的特点。奕儒说到,“它也是一种让我值得感谢的东西,是它带给我们便利,让制造厂的工人得到了充足的休息时间;让餐厅的服务员不用东奔西走;让研究大海的科研人员不用亲自下水;让我的妈妈不用打扫家庭卫生。”

陈奕儒同学“感谢机器”的观点体现的是孩子单纯而明净的感恩之心,给了我们很多思考和感动。或许在孩子的目光里,机器不是冰冷的。凝结了智慧的“机器人”,同时也凝结了感情。一些小朋友认为,如果机器人拥有了自己的感情,“他们会有自己的朋友”。这些稚嫩的回答,给了支教的队员们思考人工智能问题不同的角度。

课堂从来不是单向的输出,而是双向的启发,这是华南师范大学光电学生会T-walk云支教团队所秉持的信念。新时代,新青年,大小朋友们将会在最美的年华里,继续携手奋进!


图一  陈湛文为课程设计的教案.jpg

陈湛文为课程设计的教案)


图二  陈湛文在授课.jpg

陈湛文在授课)


图三 陈奕儒同学的课后心得.jpg

陈奕儒同学的课后心得)


撰稿人:T-walk下乡队宣传组卢思宇

图片来源:T-walk下乡队宣传组卢思宇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T-walk云实践服务队

时间:202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