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遨游数理,徜徉文体--数科聆星服务队在杨侨中学的第三天

2019-07-19 21:15:11 来源: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委员会 点击: 收藏本文

清晨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宿舍整齐的床铺上,队员们早早起床,为一天的课程做准备。夏日清晨的风吹拂着白色的窗纱,把聆星服务队队员们昨日的疲劳一扫而光,每个人都以最精神的面貌迎来了夏令营的第三天。

第一节课是《走进数学文化:证明秦九韶—海伦公式》。本课程旨在激励学生探索新知,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授课老师秉着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原则,以立德树人、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带领学生共同走进中外数学文化,揭开秦九韶公式与海伦公式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中西数学家的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增加学生对中国数学文化的认同感。课堂中,老师带领着同学们一同充当小小数学家,从特殊到一般,从算法到证明,注重思维的严谨性。在数学问题解决方面,老师以古代经典问题为例,教会了学生在解决难题时要理清问题,找准目标,将其拆解为小目标,并适当地引入辅助元素解决之。最后,老师还将数学解题的方法论升华到生活中,教会学生在实现人生目标的历程中,应该找准目标,不能好高骛远,从小目标做起,最后应该对人生路上遇到的益友心怀感恩,砥砺前行!

(图1.老师在证明海伦-秦九韶公式)

第二节课是《物理与生活》。生活处处有物理,授课老师以小明平凡的一天为基线,讲述了小明早、中、晚经历的各种有趣的物理现象。这种新奇的形式,趣味十足,让学生积极地开动脑筋去思索、去探求。如何分辨生熟鸡蛋是授课老师抛给学生们的第一个问题,经过组内一番激烈的讨论与争辩,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奇思妙想,并在老师的引导下进一步地了解惯性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该课程将生活中蕴含的物理规律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学生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图2.老师在讲解物理习题)

第三节课是《桥梁博物馆》。授课老师首先给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桥梁的发展史以及桥梁的不同种类,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为了令学生对桥梁建筑的构造有更好的理解,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纸、胶水、剪刀来让同学们亲自动手做桥。同学们对短短的课上40分钟意犹未尽,即便下课了也依然在为自己的桥添砖加瓦,每位同学都是小小造桥大师。

(图3.同学们制作的纸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活动,文体组为同学们准备了精彩的第二课堂,包括有啦啦操、合唱、小品和影子舞等特色课程。午后的阳光细碎,音乐老师清脆悦耳的声音环绕着整个教室,余音袅袅。在第一节合唱课上,老师首先教授了发声的部位和发声的方法,同学们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很快就掌握了技巧。课堂上初一的黄同学由于害羞,迟迟不肯发声,但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利用游戏的方式,让黄同学发掘自身潜力,战胜内心的胆怯,赢得了班上所有同学的掌声。

(图4.老师在教导学生发声)

在邻近的一座峰峦后面,弯弯的月牙正从那升起,它在暗蓝色的天空中缓缓移动,冉冉升到了中天,繁星在静静地闪烁,仿佛在和同学们说晚安。伴着朦胧的夜色,远方传来悠然的钟声,老师和同学们今天的相处就此结束了,但聆星服务队和同学们的美好故事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图1.老师在证明海伦-秦九韶公式.jpg

图1.老师在证明海伦-秦九韶公式)


图2.老师在讲解物理习题.JPG

图2.老师在讲解物理习题)


图3.同学们制作的纸桥.JPG

图3.同学们制作的纸桥)


图4.老师在教导学生发声.jpg

图4.老师在教导学生发声)


撰稿人:蒋子柔

终审人:何智斌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1704支部赴惠州市博罗县杨侨中学服务队

2019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