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20日上午,地理科学学院南澳志愿服务队面向南澳中学暑期夏令营学生开展了以“人民币发展历程”为主题的特色地理课堂。主讲人刘丹敏以人民币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历套人民币蕴藏的历史背景及其中的地理特色。
人民币的发展史代表了我国风雨中前行的历程。建国初期,由于综合国力薄弱,第二套人民币委托苏联进行印刷生产,因此出现了人民币史上唯一具有三元面额的纸币。六十年代初,中苏关系破裂,我国开始走上自主印刷人民币的道路,第三套人民币发行流通。八十年代末,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发行了第四套人民币,其设计及印刷工艺有很大的提高。人民币的发展离不开综合国力的提高,走向富强的新时代使同学获得了高度的国家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五套人民币与祖国大好河山正相呼应。自一元到一百元人民币,其背面分别印有杭州西湖、山东泰山、长江三峡、桂林山水、布达拉宫与人民大会堂之景,讲师刘丹敏结合地理知识,从自然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两方面进行分析以上景点,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及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学生们对人民币深厚的历史底蕴及地理特色深感兴趣,积极参与问答环节,主讲人刘丹敏为其答疑解惑。最后,本节特色课程在同学们欢动的掌声中结束,同学们了解了人民币发展的历史,增强了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自信有所提高。
(图一:队员刘丹敏为夏令营学生讲授“人民币的发展历程与历史地理”)
撰稿人:张文康
审稿人:何雪梅
来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
2018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