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风采

潮阳剪纸,青薪相承——地理科学学院顺利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进校园活动

2018-07-25 21:13:15 来源: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 点击: 收藏本文

“剪采赠相亲,银钗缀凤真。叶逐金刀出,花随玉指新。”朗朗的读书声从教室传来,这是慧文小学的学生们正在学习潮阳剪纸。7月21日,地理科学学院澄曦服务队邀请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潮阳剪纸的市级传承人陈小燕老师,为汕头市澄海区外来工子弟慧文小学的同学们带来了“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之一——潮阳剪纸。

课堂上,陈老师首先为同学们介绍了潮阳剪纸文化的基本情况。剪纸早在北朝时期就出现了,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而中国剪纸更是在2009年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讲解中,同学们了解到,潮阳剪纸是岭南剪纸的一个分支,也是汕头市潮阳区的传统民间艺术之一,充满潮汕地区的文化特色。精美的潮阳剪纸作品令人惊叹,同学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投影屏幕。此外,老师强调,“花中套花,丝丝入扣”的手法是潮阳剪纸的精髓。“剪纸能静心,能塑人。学习剪纸不仅是技艺上的修炼,更是心灵上的洗涤。”自幼受潮阳剪纸文化熏陶的陈老师说道。

带着理论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剪纸。为了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剪纸的魅力,陈老师先教同学们对称剪“囍”字。“第一剪,要剪出一个‘7’的图案。”老师边说,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同学们跟着老师的一步步指导,有模有样地剪出一个个“囍”。“老师快看!我剪好了!”大家慢慢地展开纸张,看着完成后的“囍”字,发出阵阵惊呼,“真好看!”在剪纸过程中,就连平时非常活泼的同学都静下心来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最后,在同学们有了一定的剪纸基础之后,陈老师给每一位同学分发了一份有底稿的红宣纸,顺着底稿上的线条,同学们逐渐剪出了一个红色的“福”字。而寓意着“身在福中”的“福”字也让同学们喜笑颜开。

传统文化进校园,一方面,是文化传承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澄曦服务队用教育传播传统文化之美,以行动助力传统文化之传承。另一方面,潮阳剪纸在课堂中的融入,也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慧文小学的外来工子弟学生们领略到潮汕当地浓厚的文化氛围。通过学习潮阳剪纸的发展历史和特点,同学们不仅对潮汕更加了解,也增强了对潮汕地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撰稿人:杨明慧

审稿人:李霓虹 何雪梅

供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

2018年7月21日


01 老师指导孩子们剪纸.jpg

老师指导孩子们剪纸)


02 孩子们在认真地剪纸.jpg

(孩子们在认真地剪纸)


03 孩子们开心地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jpg

(孩子们开心地拿着自己的剪纸作品)


04 陈小燕老师与学生们的合照.jpg

(陈小燕老师与学生们的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