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国家支持法学院学生送法下乡的号召,同时也为了提升法学生的普法实践能力。从2018年7月12日开始,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三下乡队伍之一——“惠法于民”队,先来到惠州江北碧水湾,后再到惠州三栋坝山口村,展开为期7天的以“信贷”和“土地征收”为主题的普法实践,并进行了许多形式丰富多样,内容趣味十足的配套活动。例如7月12日至13日在城市的社区开展了普法游园会(通过设置4种不同的游戏形式吸引大众参与,参与者在学习法律知识和回答法律问题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奖品奖励),荧光夜跑(设置了有顺序要求的4个闯关游戏,在运动健身的同时,达到普法的目的);7月14日至16日在乡村又进行了文艺晚会(队员们与当地村民联手演出的一场法制文艺晚会,一共有7个节目,涵盖了小品,唱歌,相声,舞蹈等等,形式应有尽有)和法律知识竞赛(以涉及村民相关利益较多的信贷与土地征收为主要考点,分为初赛与决赛)。不仅如此,在白天队员们还要顶着炎炎烈日,挨家挨户走访,去完成农村的信贷与土地问题的调研。在乡村其中一个宁静的夜晚——7月16日,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展了法律知识竞赛,最终却让整个团队对许多超出预想的成果感到惊讶,振奋与欣慰,因为这使本次下乡真正地落实了普法的理论性与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在碧水湾的两天,队员们不仅收获了经验,也收获了团结默契,为在各项条件较城市更为艰难的农村能顺利地开展完方案中种种设想的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礼记·大学》有言:“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在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的弟子曾参就在风雨飘摇的茅房里,在被凤吹灭了一次又一次的烛光下,奋笔疾书,回答了东方几千年的士人心中疑惑已久的:身为一个读书人如何才能够成为“扶国家于倾覆崩塌”和“救百姓于水深火热”的一个“士”。
两千五百年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几个字,被现代人装裱起来,用来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衷,全力以赴。“平天下”在曾经,是“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而在新时代,“平天下”却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是积极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汪洋,也是坚定不移地走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这一切,离不开法律法规的健全,离不开法治社会的建设。如果没有法的保驾护航,规范秩序,定纷止争,一切理想一切宏图也将无处施展,举步维艰。
当年的“士”犹如今日的大学生。身为华南师范大学的法学院学生,“平”即以自己所学尽心普法,这“天下”,可以是大学校园之外任何一个角落,可以是繁华城市,可以是偏远乡村,甚至是小小的家庭。
当笔者提笔时,距离三下乡结束已经不到10个小时了。若让队员们自己给这次人生里不平凡的经历打个分,大部分应该都是在85上下的,意味着“总体成功”。能够使普法实践成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一个明智的领导者,一群得力的干将,充足的物质与知识储备等等。但在此刻,笔者想谈一谈在这几天得出的不同的感悟。
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简而言之,这是一种法学生需要达到思想觉悟程度。
“为天地立心”,所谓的“考公务员更方便”“当律师有高薪吃喝不用愁”“当法官权高位重”的想法,的确不能否认其可能性,但几乎每个法学生在当初填报志愿时,都是抱着为中国尚未健全法制建设添砖加瓦的雄心壮志而毅选择了法学。虽然他们已经进过一年的学习,深刻地明白中国的法制建设不是单凭一腔热血就能一蹴而就,甚至是并不是他们这一代人就能解决的。但是,心若在,梦就一定在,假若他们早已心如死灰,醉生梦死,又怎会把三下乡举办得如此成功。因为他们有一种信仰,这信仰超出物质,能激励每个人跨过重重阻碍,它更像一种梦想,在他们低沉时,失落时,挫败时,甚至尝试放弃时,记起初衷的珍贵,抵抗恶意,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初心,无问成败。这称之为“立心”再合适不过。“为生民立命”,法就像一杆称,一头撑起千万生命,一头撑起天地良心。良法救人于危难,恶法杀人于无形,法学生同其他学科一样,同样把人类生活得更幸福作为自己的终生奋斗目标,法学生应将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行动的最高标准。“为往圣继绝学”,法学生把大学课堂里所学的知识能够传授给大学校园外的人,甚至是信息闭塞的乡村,这就是一种继绝学。空有一番鸿鹄之志,与忧天下之心,而缺乏专业知识的沉淀,就有眼高手低之嫌疑,其也将注定失败。“为万世开太平”就是结果,就是目标,就是归宿,法学生所做的一切,都终将熔铸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栋大厦千千万万根钢筋之一。
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法学生具备这样的思想意识,何愁不能在区区三下乡上取得成功。整个三下乡也就不过一个星期,物质匮乏,我们可能短期内补救,意志消沉,我们何以一周内改变?这样看,一项任务能否圆满地完成,从某些情况上看,思想觉悟的高低胜过物质成分,甚至天时地利。
第二,古人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把“修身”摆在了第一位。“平天下”既然如此要求,普法实践亦然。每个成员都必须有一定“修身”,笔者在这里谈一谈关于领导与被领导的“修养艺术”。
人们常说:“每个团队都需要一个领导者。”而笔者通过这次活动得出的感悟认为:“每个团队都需要领导者,但领导者不局限于某个特定的人。”领导者不会一直是领导者,被领导者也不会一直是被领导者,就像在这个子活动你领导大家统一行动,下一个子活动你便需要听从他人的领导,以此为纲要实行领导轮换制。尽管如此,领导者的轮换并不是盲目的,随机的,而是以特定的子活动的负责人为标准,如果我是这个子活动的负责人,我就会是这个子活动的领导。以“惠法于民”三下乡队伍为例,在社区举办的“普法游园会”和“荧光夜跑”就实行了一次领导轮换,前期队员们还在担忧这样做会不会出现领导混乱的情况,但经过实践证明,这些担忧是完全没必要的,因为两次活动进行的都有条不紊,异常顺利。原因就在于,前后两个不同的领导者分别是自己负责的子活动的方案设计者,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岗位上工作,活动想不成功都难!
领导的人愿意被领导,乐意在基层埋头苦干,所谓“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普通的队员同时也愿意当领导,能够积极地调动全局,所谓:“愿意当将军的士兵,也会是一个好士兵。”这种领导与被领导的相对关系,要求队员的修养程度极高。试想,如果队长贪恋统帅全局的权力,不愿下放权力,且刚愎自用;队员胆小怕事,不愿担当责任,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态,领导与被领导的轮换将何处施展呢?唯有一个队伍从上至下每个人都“正其心,诚其意,尔后能修身”,方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团队。
最后,树立共同的愿景与目标,而这就要求我们拥有强烈的大局观。
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团队的显著特徵,便是具有共同的愿景与目的。因此建立团队的首要要素,便是建立团队共同的愿景与目的。”三下乡里,愿景是为中国的法制建设与法律普及尽每一个人微薄之力,目标就是把三下乡做好,做大,做到真正地“为人民服务”。共同的愿景与目标,无疑能增强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就像五指并拢握成拳头后才能把力量最大化。队员之间出现不同意见是一个团队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以“惠法于民”队为例,在与赞助商的谈判过程中,队伍内部就在“要不要注册招商证券的理财账户”上发生了分歧,同意的队员认为注册之后有利于安抚赞助商的情绪,有助于接下来的下乡活动;不同意的队员认为:赞助的资金已经开具发票,资金到手是水到渠成的问题,没必要掺和这些自己不了解的事情。表面上,分歧势同水火,但是实质上大家都是为了三下乡能够更好地进行下去,结局也是队员们互相达成了妥协:先让少数的自愿的队员注册,其他人是否注册看赞助那边的态度,经历了这次风波,队员们的合作关系并没有因之前的争执而受到影响,反而让我们更加了解了彼此的处事原则与特点。毕竟,我们都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为了大局,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乐而不为呢?
大局观,不是与生俱来的,不是天生的,它同样离不开的成长过程中的“身心修养”,只有一个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有大局观,共同的愿景,共同的为建设法制社会添砖加瓦的目标才有保障,才能不动摇,才能指引普法一步步走向成功。
这些便是笔者在普法实践中的出的几点感悟,认为这不仅将对法学生以后几年的三下乡具有实践指导意义,还将对法学生未来当已经从事法律工作遭遇困难时,具有一些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指导。
2018年7月20日星期五,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的三下乡队伍“惠法于民”的队员们已经陆续回到了学校,结束了自己为期7天的下乡实践活动。这次普法宣传活动使队员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巩固了专业知识,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还学会了怎样与人交流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希望张载在两千年前写下的“横渠四句”和曾参的醒世真言能指引现在的法学生,未来的法制工作者,在中国的法制社会建设任重道远的背景下,修养身心,宁静致远,提高自身素质,铭记初心,尔后披荆斩棘,所向披靡,最终实现每个法律人“平天下”的终极理想!
撰稿人:“惠法于民”队队员何厚仪
来稿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法学院三下乡队伍“惠法于民”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