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世界上最大的客家人集散地,被誉为“世界客都”。客家人原居于中原地区,自两晋之交以来历经五次大规模迁徙最终形成现在以梅州为中心,散布全世界的分布格局。位于梅州市的中国客家博物馆是以全面展示汉族客家民系文化渊源与发展的博物馆,是了解客家文化的重要平台。8月下旬,华南师范大学红色教育实践团一行前往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
客家先民的迁徙定居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在他们到来之前,较好、较平坦的土地已被人占领开发,所以只得以客人的身份居住在山区。同时为了抵御山贼、强盗的侵袭,客家人运用中原的建造技艺和理念创造性得建造了对外可防御,对内加强宗族内沟通联系的围龙屋。
与其他汉族民系的女子不同,客家妇女因为生活的艰苦,不仅要在家中相夫教子,做各种家务活,还经常需要下地干农活。客家妇女的“天足天胸”即是对此的最好放映。
在迁徙过程中,客家先民不仅给迁入地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也带来了中原汉民尊儒重道的文化传统。客家人往往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迁徙,宗族不仅是家族情感的维系者,也是教育的重要组织者。宗族教育是古代客家人重要的教育形式,学生基础的教育基本在此完成。
书院是客家人接受教育的另一重要场所,以东山书院、龙山书院等为代表的大量书院为客家地区培养了大量的优秀文人和杰出的治国理政的人才。被誉为“中国外交第一人”的黄遵宪晚年即在东山书院筹办建立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后开国元帅叶剑英等师生又在此创办东山中学。一代又一代的客家人通过科举入仕,通过读书成材,从中涌现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与社会精英。
实践团通过参观博物馆,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了客家人的历史,感受到了客家人崇文重教、积极向上等特征,在追思叶剑英等革命先烈的同时,进一步激发了队员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图一:客家迁徙图)
(图二:实践团合照)
(图三:参观过程)
(图四:围龙屋)
(图五:客家私塾)
撰稿人:丘锦添
审稿人:何雪梅
供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委员会
2017年8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