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地理科学学院澄曦服务队28名成员整装待发,来到汕头市澄海区外来工慧文小学,开展为期九天的以“深入地方文化,开展融入教育”为主题的支教活动,其中包括融入教育精品课程、手绘风筝筑梦澄海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潮汕纸影戏进校园等一系列丰富的活动。
融入教育,文化助力
“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伴随着温馨动人的歌声,小朋友们跟着授课队员一字一句地学习潮汕方言。队员根据小朋友们的喜好,以民谣《虫儿飞》为依托,将潮汕话的发音语调等融入歌词之中。由起初的陌生羞怯,到后来的勇敢大声唱出自己的旋律,小朋友们愈发高涨的热情使得潮汕方言在民谣这个载体中重现勃勃生机。
外来工子弟融入当地社会的一大障碍就是语言障碍。为了用更加灵动有趣的方式让小朋友接受和学习潮汕话,澄曦服务队特地开展了“我会说‘潮汕民谣与方言’”课程。此外,该课程还介绍了民谣中包含的汕头节俗文化、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婚嫁文化等,从多维度提高孩子们的文化感知度。融入教育系列下的课程不仅包括了汕头的语言,还包括红之“船”承、“潮”流前线等介绍汕头特色建筑、美食、旅游景点、民俗文化等的课程,每节课都各具特色,形式新颖,整体涵盖面广,多方面加深了外来工子弟对地方文化的认识。
手绘风筝,筑梦澄海
“我会画红头船!”在一组组小朋友们的欢声笑语以及手中的画笔下,只见孩子们印象中的汕头,包括地标建筑海湾大桥和海关钟楼、非物质文化遗产蜈蚣舞、灯谜展、特色小吃牛肉丸和粿条汤等特色文化现象,跃然于原本空白的风筝上。随着队员的讲解,孩子们逐步勾勒出自己心目中的汕头,在风筝上巧手涂鸦,将自己认同的澄海文化特色绘于风筝上,期间更表现出他们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是一次新颖的尝试。我们将文化学习与娱乐活动结合起来,小朋友们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喜爱。”一位队员如是说。室内手绘课后紧接着就是室外活动课,小朋友们被带到澄海人民公园,放飞起一个个展示了汕头丰厚文化的风筝,迎风飞翔的风筝,在蓝天的映衬以及小朋友们的欢快的身影之上显得更加美丽,它们凝聚了孩子们在汕头的成长记忆,承载了孩子们对汕头文化的热爱,饱含了难以割舍的人文情怀。
非遗进校,魅力共赏
木偶戏,是由艺人操作木偶表演故事的一种戏曲形式,铁枝木偶戏是潮汕地区民俗文化活动重要的表演形式之一。它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配以优美的潮剧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技艺,发展成为民族的民俗文化遗产。在澄曦服务队的邀请下,汕头澄海的老玉春香剧团第三代掌门人许端杰先生携“潮汕纸影戏”——铁枝木偶来到汕头市澄海区外来工慧文小学。潮汕传统文化与外来工子女的碰撞,是一场文化融入的盛宴。
活动现场,许师傅娓娓道来关于铁枝木偶的角色行当和制作工序以及表演技巧,随后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黄飞虎反朝歌》和《飞龙女》现场表演。小朋友们看得聚精会神,小手撑着头,眼睛里放射出对这高超技艺跃跃欲试的光芒。互动环节,小朋友们蜂涌上台,迫不及待地拿起木偶开始操纵,许师傅在一旁亲自指导。“我第一次玩这个木偶,太有意思了!下次外面有表演我还想去看!”小朋友高兴地欢呼。
“汕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纸影戏能够走进我们外来工子弟的校园,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潮汕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外来工慧文小学校长杨俊田在活动后感叹道。
“地方文化齐领略,融入澄海共助力”。以文化为载体,兴趣为出发点,情感为最终目的,澄曦服务队的支教活动让汕头澄海的外来务工子弟从学习文化认知文化,到感受文化魅力认同文化,再到学会运用文化融入当地。他们在助力流动儿童融入当地社会的路上不断探索,越发坚定,越走越远。
图1 在红之“船”承课堂上,小朋友们积极踊跃地举手回答问题
图2 孩子们正在认真合作绘制汕头文化风筝
图3 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观赏纸影戏
撰稿人:傅嘉琪
审稿人:李霓虹、何雪梅
来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委员会
2017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