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期间,学校实践“互联网+”理念,依托“团学组织微矩阵”对队伍的各个层面开展联络服务引导工作,创新性地运用教育优势和强大的技术研发能力将教师教育与最新的移动开发技术相结合,开通了华南师大暑期“三下乡”手机工作室,让“互联网+”贯穿社会实践全过程,构建移动实践教育平台。
8月2日至8月6日,在网络学院的指导下,华南师大“致远传情”志愿服务团开展了“文明创建”社会实践网络直播课程。此次总共直播10节课程,内容涵括:绘画创作、话剧表演、音乐启蒙、民族舞蹈启蒙、科学实验、手工制作、体育教学等兴趣课程和通识课程。服务团成员高度重视课程设计,课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深入分析,反复讨论敲定主题、精心设计教案、课堂上根据学生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课后根据课程直播评价改进课程教学,力求传授给学生更多有意义的知识,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服务地学校会每天将直播课程的网址发到教师群和家长群,教师和家长通过手机观看孩子们所上的课程,在直播结束后可进行课程评价,为服务团成员的教学提供建议。特别是我们所在的服务地是贵州罗甸“关爱留守儿童·以校为家”二小营地,手机直播打破时空限制,让远在外地工作的学生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实时观看直播课程,便于学生家长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实现家校有效沟通,共筑家校协同,形成教育合力,实现了学生、家长与学校多方互动。
通过互联网的有效互动,华南师大暑期“三下乡”手机工作室实现了服务团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育人零距离”。通过“薪火驿站”,我校后方老师可以及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指导服务团学以致用,围绕关爱留守儿童、形成教育新风气、树立精神文明新风尚等主题进行调研和实践。
我校网络学院的“教师手机网”为继续教育提供了线上平台,此次下乡也将 这份资源带给当地教师。当地的中小学教师都可以依托平台,观看名师课堂、上传自己的课堂实录进行评价沟通,通过互联网缩小因地域而导致的学习资源差异和教育失衡,共享学习资源。
我们共同希望,在三下乡网络直播课程的影响下,可以让更多人关注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带来更多积极的长远的影响。
(图1 网络直播手工课程)
(图2 网络直播体育课程)
(图3 使用手机终端观看直播课程)
撰稿人:蔡丹莉
来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