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间带调查是白海豚科考队调查海洋自然环境调查的一部分。潮间带和水质、底质、浮游生物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联系。为研究和监测火电站和核电站排水口对相邻海岸潮间带生物的影响,队伍将站点设置在了火电站与核电站的排水口、取水口,以及保护区范围周边,共五个查站位,分为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调查时间则是依据该月份的最低潮日期设置。
厉兵秣马,士气满满
调查前一晚,队员查阅次日的最低潮时间,以确定次日出发的时间。与此同时,其他队员们对调查工具进行清点以及对测长工具进行校对。潮间带调查相比于其他调查稍为复杂,而且不定因素相对较多,是海洋自然环境调查中最棘手的任务之一,准备充分的硬件工具只是顺利调查的基石。
为了减缓新队员对潮间带调查的紧张情绪,老队员向新队员介绍了站位的基本情况,分享了往年调查的经验以及进行了调查的粗略分工。在前期充分的准备下,队员们对于次日的调查都充满信心。
排难登岸,顺利调查
出发前,队员们根据昨晚的分工进行了简单的工作预演。11点正式出发,经过大约1个小时的船程,队员们终于到达站位。由于低潮期岸边水位太低,快艇不能停靠岸边,队员们只能在深约1.2m的海水中跳下船,在水中步行至岸边。为在低潮前完成前期的工作,队员们顾不上湿透的半身,马不停蹄地开展调查工作。
经过判断,队员将站位初步划分为两个生境——岩石、沙滩。判断生境后,队员们开始做定性调查,先是区分低潮位、中潮位和高潮位,接着在各个潮间带上收集贝壳、螃蟹、牡蛎等动物,装袋,标号。
低潮时间前定性调查后,队员们顶着酷热迅速拉好断面,抛取样框,测框距。将挖出样框的泥沙进行初筛再进行细筛,从中将活体动物取出放进封口袋,记录。
低潮来临,队员们马上开始测最低潮时的水平面到框距,间接换算得出潮间宽度。潮间带调查外业基本结束,稍作休息后,队员们整理好样本便开始踏上归程。
归程不易,严谨内业
上船过程中,开始涨潮,海浪逐渐变大,海水漫上了队员的腰部,海浪的拍打使前行变得艰难。但是在船长泽哥帮助下,队员们互帮互助,借助浮板成功安全地上船。看着沙滩在视野中逐渐变小消去,潮间带调查外业工作终于在晚霞中结束。
回到保护区后,队员们对采回的样本进行分类、测量、拍照以及做标本。同时将一天的数据进行备份,录入。
潮间带的工作到此正式完成,队员们也沉沉进入睡梦中。
图一 测量框距
图二 样框采样
图三 初筛过程
华南师范大学赴江门台山白海豚省级自然保护区科考队
二〇一七年八月二十日
撰稿人:霍嘉欣
审稿人:蔡臻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