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以为你们只是我暑假里的过客,但后面我发现,我越来越舍不得你们……”讲台上,一位女同学在分享她的下乡感言,课室十分安静,有低头沉默的男同学,也有暗自抹眼泪的女同学,“感谢你们在这个夏天出现过!”顿时,掌声四起,将站在后排的队员包围。至此,化学与环境学院团委赴惠州市惠环中学服务队为期一周的夏令营活动,在拥抱、鼓励与掌声中,完满收官。
从7月11日队员与学生们的初来报道,到7月17日的难说再见,夏令营只有短短一周,但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团委赴惠州市惠环中学服务队的队员与孩子们建立起的感情,却值得用很长的时间,去仔细回味。正因为彼此的出现,这个夏天,才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初来乍到,相处并非容易事
夏令营第一天的晚上,当支教组的队员围坐在一起时,周围的空气,是颇具负能量的。显然,初次见面的过程,并不是那么美好。“他们真的太调皮了!我今天管纪律的次数,我自己也算不清了!”支教组组长林惠梅用略带沙哑的嗓子如是说。
第一天的课堂,气氛是异常活跃的。队员们每讲一句话,台下的学生便会回以十句具有个人特色的观点,更有甚者,将课堂主题直接带偏,以起哄为乐趣。这也导致队员往往在说了三句正题后,便要扯着嗓子高喊一声“安静!”。一天下来,支教组的队员都表示身心俱疲。
“他们可能觉得,这只是夏令营,可以随心所欲做自己的事情。”这是支教组队员们普遍接受的一个观点。
既然是上课,队员便应该要有上课的样子,不能因为是夏令营便随便糊弄过去,课堂结束后跟学生谈天说地,打成一片,那是另外的事情——这七天作为他们的老师,便要有老师的样子!第一天晚上,支教组的讨论,是从饭后八点,直到深夜的。
虽然学生顽皮的表现给队员们留下了不好的第一印象,但队员们还是尝试努力去融入同学们的圈子:课堂上展示出一名老师应有的作风,按照自己的节奏讲课、对思维活跃的同学们作合适的引导,使其回到课堂上;课堂下与同学们分享平日在学校里的故事、交流兴趣爱好、和同学们进行体育活动......渐渐地,学生们开始主动跟队员分享,告诉队员们学校里的一些纪律习惯和管理小技巧,比如“坐姿端正”、“掌声鼓励”等口令。随着对学生的了解加深,队员们对课堂的掌控越发自如。
“学生们都希望得到关注,所以通常会选择一些哗众取宠的方法,其实只要我们主动去跟他们交流,是很容易打开通往他们内心世界那扇门的。”这是支教组组长林惠梅的感悟。
趣味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
夏令营的班级是临时建立起来的,原本相识的同学很容易抱团在一起,这对整个班级团队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而打破这种局面最好的方法,便是将团队建设和趣味性结合起来,让同学们能在娱乐中融入班集体,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文体组队员为同学们精心准备的游园会和趣味运动会,便起到了预期中的良好效果。游园会刚开始时,男同学和女同学还是很抗拒和异性一组进行游戏,而站位也主要以相熟的同学站一堆为主,每每出现这种情况,队员们都要费一番口舌进行解说。但队员们对男女同学进行合作的坚持,最终还是收到了回报。从“传水接力”游戏开始,男生女生放下了隔阂,大方的将叼着的水杯里的水传给下一位,周围的同学也开始认真地喊着“加油”,而当看到最后一位同学接水完毕,都齐声欢呼起来。这种默契,在“你划我猜”游戏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女生的比划可能比较细腻,也会用女生的思维去考虑怎么表达,而男生的方式则十分奔放,但都无碍大家理解动作背后的含义,“目瞪口呆”、“吃瓜群众”一类的词语,三下五除二,便被最后一位同学自信报了出来。
如果说游园会为一个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那趣味运动会,便可以标志着,同学们真正接纳彼此,成为一个集体了。拔河竞技中,对阵双方使出浑身解数,你来我往,大家相互激励,“加油!”“稳住!”的喊叫声充盈了整个操场,旁边观战的同学也没有闲下来,助威得声嘶力竭。赢得胜利的队伍集体欢呼,情绪激昂,落败的队伍,同班同学上去给予一个拥抱,也不失为一种补偿——合作完成了一项任务,其意义已经超越了赢得胜利。
“策划这些节目真的很累,又要准备物资又要彩排试玩,不过他们最后都是笑着回家的,那我觉得,我们的付出,也算是有了回报吧。”文体组的队员们觉得,他们收回的已经值得上他们付出的。
兴趣课程,开拓同学新思维
除了每个队员负责的课程以外,队伍还为这次夏令营安排了特色兴趣课程,其中十米画卷和环保服装设计便深受同学欢迎。
一把剪,一块布,一沓纸,如是而已,同学们便在队员的指引下,分组进行创作,都希望能设计出最好看的服装。“他们的创作欲望其实很强,都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负责环保服装设计的队员周凯婷介绍道,“后来他们知道,设计出来的服装,还要在最后一天的汇演上展示,就更加小心翼翼了,都围着我问‘老师,这个要怎么做’、‘老师,这样设计好看吗?’”设计课堂上,同学们反复探讨着自己的设计想法,草稿改了一次又一次,下的每一刀,都小心翼翼,做三步一回头——他们是真的,把这件要完成的作品,当成心中的宝贝了。
十米画卷活动则是另一个可以充分发挥同学们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兴趣课程。同学们可以在十米的大画卷上尽情创作,这本身就很有吸引力。但在刚开始的时候,同学们都只是拿着笔,保持观望。“老师,我不知道画什么,而且我怕画糟了。”一位同学对队员说。队员鼓励同学,画画是自由的,可以随心所欲画自己想要的东西,尽情表达自己。终于,有同学迈出第一步,在上面画了一面旗子,并大胆地给它配色。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其他同学也纷纷上前,围着画布开始画画,有认真拿毛笔画梅花的、有信手拈来画了个动漫人物的、也有大胆创作,在上面涂鸦的……队员看见同学们天马行空的窗户已经打开,也蹲下去,加入了绘画大军中,与同学们共同绘制,属于他们的独特的画卷。“其实他们缺的,是一种指引。我们加入以后,带着他们一起画,他们都不舍得放下笔了,画得特起劲。”十米画卷结束后,宣传组的队员都有共同的感悟。
“一开始我真的觉得他们很顽皮,很棘手,想着七天过完就算了吧,溜了溜了,但现在真的要走,我放不下他们了。”一位担任班主任的队员说道。
离别之际,同学们都想再跟队员说点心里话,一位同学走上台,便径直播放了《陪你度过漫长岁月》。“陪你把沿路感想,活出了答案……”台下附唱的声音,真诚而感情饱满。
七天过去,方知很短。所幸的是,甘苦与共,收获满满。从最初的不喜欢到逐步了解,最后离别的不舍,队员们与同学,在最短的时间,沉淀了最丰富的回忆。
撰稿人:黄泰宇
审稿人:陈巧年
来稿单位:共青团华南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团委赴惠环中学服务队
来稿时间:2017年7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