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等单位联合主办,广州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我校参赛作品喜获特等奖9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6项,以团体总分第四捧得“优胜杯”。
本届竞赛于3月份启动,共有123所院校1429件作品参赛,其中有669件入围终审决赛。6月10日至6月11日,校党委副书记刁振强率队参加终审决赛,出席开幕式和作品展。各参赛学院党委书记、副书记、团委书记、各项目指导老师及各学院师生组成观摩团参加了系列活动。
我校捧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
广东省“挑战杯”竞赛开幕
开幕式结束后,团省委书记池志雄、副书记梁均达等领导嘉宾到我校参赛作品展区指导,与参赛团队亲切交流,对我校学生的创新热情和科技成果表示肯定。公共管理学院《大病小移》项目团队代表向嘉宾展示了该团队深入走访调查、分析研究过程以及相关数据报告和创新成果。
领导嘉宾与我校参赛作者欧阳航亲切交流
我校参赛作者向观摩师生展示项目
“90后”华师青年关注社会,收获成长
在本届竞赛中,我校选送的哲学社会科学科类作品选题立意呈现很多新亮点,华师青年学生把对社会热点和民生问题关切转化为研究的动力,以己所学,调研走访,分析数据,提出科学建议。
参赛作品:《寒门如何出贵子》
团队成员:谢琅、王子怡、陈剑平、陈淑欣、苏镜安;指导老师:王瑞明、田良苏、刘学兰
心理学院谢琅等同学通过大量的文献、问卷、访谈等研究方法,以生动的故事整理形成《寒门如何出贵子》系列研究成果。他们认为,“整个团队一直以来的努力和陪伴,过程收获的远比结果重要得多。”
参赛作品:《追梦与徘徊:新生代产业工人接受继续教育状况调研》
团队成员:梁立基、李远文、张璐、陈明、贾微微、黄露露、王青华;指导老师:卢晓中、钟景迅
教育科学学院梁立基等同学的项目《追梦与徘徊:新生代产业工人接受继续教育状况调研》,从大学生的视角关注新生代产业工人的继续教育问题;梁立基同学在赛后有感而发:“参加比赛其实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参赛作品:《广州市政务新媒体影响力评价研究》
团队成员:达洁玉、陈萃雅、黄婉秋、罗慧芬、王苑薇;指导老师:刘晓伟、罗昕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达洁玉团队始终奉行一个信条:“不打无准备之仗,齐心协力做到最好。她们的作品《广州市政务新媒体影响力评价研究》,希望为广州市政府更好地借助政务新媒体平台公开信息提升影响力提供研究参考。
参赛作品:《产业升级背景下谁来留住新莞人》
团队成员:伍雪婷、何俊锐、吴怡楠、滕希翼、张宗浩、李舒宇、邱建华;指导老师:彭璧玉、徐向龙、崔惠斌
经济与管理学院伍雪婷等同学则聚焦广东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背景下的“新莞人”群体,形成作品《产业升级背景下谁来留住新莞人》,这些项目彰显了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高水平论文获突破,青年“挑战”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近年来,我校青年学生在一批学者团队的指导带动下,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刻苦钻研,勇于挑战,多项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和创新意义的研究成果也在本届竞赛中受到评委专家的关注。
参赛作品:《高性能、可再生新型锂/钠离子电池有机芳香羰基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
团队成员:巫艺文、刘祖妍、陈晓钿、王文斌、林陆菁;指导老师:曾荣华
化学与环境学院《高性能、可再生新型锂/钠离子电池有机芳香羰基电极材料的研究与应用》项目,团队成员巫艺文已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国际能源材料类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影响因子:15.230)发表学术论文。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团队感慨:“这是团队努力了三年的成果,记录了我们的科研道路。”
参赛作品:《几类自旋阻挫体系相变行为的理论模拟研究》
团队成员:陈军、卓伟壮、严政人、蔡婉萍;指导老师:秦明辉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陈军等同学大学二年级就加入指导老师的实验室并开展相关学习和研究。他们的作品《几类自旋阻挫体系相变行为的理论模拟研究》通过理论模型模拟合理解释了体系中的相关实验报道,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陈军在挑战杯赛场上学到的是他人的长处,他们表示:“见识、学习到了各大高校的优秀作品,明白了跟别人的差距,亦确定了接下来奋斗的目标。”
参赛作品:《可变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次级结构单元和多支配体》
团队成员:林佳、温培娴、陈丹妮、莫钧婷、张汝翘;指导老师:林晓明、蔡跃鹏
化学与环境学院林佳等同学的作品《可变拓扑结构的金属-有机框架:次级结构单元和多支配体》关注当前配位化学领域的研究热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探讨它们的催化和光电等前景应用。实验总会有失败,对此作者林佳表示:“我们有过许多实验失败的日子,但我们不气馁,不断尝试新的实验,才有新的成果。”
发明制作凸显学科融合,注重实际应用价值
本届竞赛中,我校的发明制作类作品涵盖了信息技术、机械与控制等几个学科领域,依托我校的优势学科进行创新研发,既体现了科学性和先进性,又很注重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参赛作品《基于MEMS的智能心肺音诊断系统》
团队成员:林立、吴洁伟、林跃裕;指导老师:张涵、钟清华、肖建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林立等同学的作品《基于MEMS的智能心肺音诊断系统》将物理与医学紧密结合,精准采集和定位,通过医学大数据统计,完美实现针对心肺音信号的智能诊断及预警等功能,在医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林立团队一直在不断的尝试新事物,挑战新自我,他们认为:“通过比赛,让我们更加认真地思考自己做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参赛作品:《百GHz高重频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研制》
团队成员:刘萌、何健波、赵冠凯;指导老师:罗智超、徐文成、贾广涵
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刘萌等同学的作品《百GHz高重频脉冲光纤激光器的研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光子器件,成功解决了硅基微环谐振器两个最大的缺陷,并在宽带范围内获得了百GHz的高重频脉冲,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赛后,刘萌用一道公式总结了自己的科研经验:“挑战杯=科研的累积+精心的展示!我们做到了!”
学校实施卓越英才计划,选拔培育高水平的学生创新项目
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关怀和支持下,我校团委协同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处、科技处、社科处、教务处等部门和各学院,从项目培育到选拔备赛系统推进,形成合力。为了更好地激发青年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原始创新的热情,促进我校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生创新成果孵化,我校实施了卓越英才计划,依托学院建立了13个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平台,遴选了一批拔尖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仅2017年就分层分类支持高水平项目93项,金种子项目74项,一般项目138项,总投入约103.2万元;从中推报对接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攀登计划”重点项目3项,一般项目17项,获得立项资助36.5万,三年累计获资助项目总数(61项)和经费总额(115万元)均名列全省高校前茅;从中孵化培育国家级和省级挑战杯竞赛项目成果23项,有力地推动创意、创新、创业三者融合,实现对青年大学生的学术带动和创新引领。
我校参赛师生合照
2017年11月,第十五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在上海大学举行。我校将从获奖团队中选拔、培育出更高水平的作品报送国赛,力争在国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增光添彩;同时进一步为我校学子科技创新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氛围。